查看原文
其他

佛法不讲运气,修行更重福德

2016-04-08 宗萨钦哲仁波切 喜玛拉雅文库





“在这个时代,人们不愿谈论福德——他们谈论运气。从佛教徒的观点来看,福德和运气是截然不同的。运气只是偶然——你根本难以让它发生。也没有书籍能教导我们怎样去创造运气。好运爱怎么来,就怎么来。 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

而福德完全是另一码事。
             

佛法中,福德究竟意味着什么?佛教对于福德的阐释,总是以距离真相的远近相关而论。带领我们更接近真相的任何事情,即是福德。导致我们离开真相的任何事情,即称为缺少福德。我们今天依然拥有佛陀的教诲,全赖我们共同的福德所致。”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一些累积福德的方法如下: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做大礼拜以粉碎骄慢。        

做供养以对抗吝啬。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修学慈悲以瓦解自我。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随喜他人成功以击倒疑忌。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请求上师教导而转动珐轮。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祈愿或请求上师长寿住世。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回向功德。

            



有人问过我:“累积福德不是很自私吗?作为佛陀的追随者,我们难道不是应该除去对任何事物的执着吗?我们怎么会有积聚、储存“定期存款”的这种心态呢?我们怎么能够投资福德?”        


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,在讨论这些问题以前,我们先谈谈“福德”的重要性,它的功能,以及它的作用。        


“福德”或藏文的“康亚”只是个名称、标签。刚才我提到,许多人认为“运气”只是必然会发生的偶然事件,但“福德”不是如此。“福德”的道理其实是“业力”原则最高且最细微的面向之一。        


如同我常讲的,“业力”要比“空性”难教。你可以概括说,“业”就是因、缘、果。举例来说,如果你种花,一旦把种子、肥料、土壤、水分、时间和空间等所有这些因素凑在一块儿,假使又没有任何障碍,花一定会绽放;在这种层次上了解因果还算容易。不过,一旦它涉及了某种隐含的因素,譬如你用同样的种子种了十朵花——不只是一粒种子,而是十粒完全相同种类的种子——当其中一粒种子表现得不太一样时,我们就必须更深入的探究。        


你对这些种子的照顾完全相同,可是这粒种子的表现就是不一样,因此你进一步探究:也许这粒种子的前二代种子,因某个特殊事件而影响了它的基因。当我们开始探索更多隐藏的因素,有些人就从这里开始变成宿命论者,有些人变成虚无主义者、科学家、有神论者、无神论者等等。        




福德可以被创造        


根据佛教的理论,福德是可以由你去创造、捏造、积聚的东西。            

假设你有两个小孩,一个很懒惰,几乎没受什么教育,书又念得不好,家事也不行;而另一个则是恰恰相反。可是他们长大后,你不抱任何希望的那个懒孩子,却比较成功。这种事情经常发生。如果你问佛教徒,他们会说这是福德使然;或者他们可能会先说,这是业力的缘故。        


这么说有点危险,因为许多人接着会想:“所以这就是我的命吗?我不能改变它吗?”很多时候当人们听到佛教徒对“业”的解释,他们的想法常是这样。        


假设某人有六个鼻子,你不能说:“他无法摆脱他有六个鼻子的业。”这不是佛教徒对“业”的诠释。业力不是要这个人不断的想:“我摆脱不了这六个鼻子,我改变不了这种情况。”        


这一点很重要。“业”是你可以自己创造的;这意味着,如果你想要再多一个鼻子,你可以作整型手术,尤其如果“七”还是个幸运数字!了解“业”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。        


共同的福德        


我现在要讲得再复杂一点。有个东西我们称之为“共业”,或者“共同的福德”。举例来说,我们不知道我们有何种福德或没有何种福德,所以某一位总统参选人会当选。我们都不知道。        


身为世界的公民与另一个国家的公民,我很关心这件事。因为我还是认为,美国总统在这世界上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。就连非美国人,也需有足够的福德才能让美国选出一个好总统。 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

福与非福
     

当我们讲到福德,我们讨论的对象不单是一些很重大的事情,它也可能是看似微不足道的俗事;这完全是相对的。
     

譬如说你开车到某个地方并且顺利抵达,可是你却没有福气把车停好,你到处找都找不到车位。如果本来把车停好后,你的约会将带给你一些美好的时光,结果只因为找不到停车位而一切都毁了——这就是“缺乏福德”。
     

不过,假设说,正当你一直找不到停车位,开车到处转的时候,你本来要进去的那栋大楼突然崩塌了——是因为你的“福德”,所以找不到车位。
     



福德的相对性      


福德却实在每一件事情上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:我们的人际关系、经济、政治、日常的世俗生活,甚至你说话的语调。从许多方面来看,它也是非常相对的。
     

从中古世纪到现在,我们也许可以说因为我们拥有好的福德,所以我们有iPhone这样的手机;我们不必走老远的路去跟某人讲话,打个电话就行了。
     

不过从另一个观点来看,像密勒日巴那样的人应该会同意,正因为我们缺乏福德,所以生在这样物质主义的时代。
           

福德带你接近实相        


佛法的参照点永远是某件事情是否更接近实相真理,因此,任何带你更接近实相的,就是福德的行为;任何带你远离实相的,就是缺乏福德。它的范围可以从看起来很小的事情一直到非常重要的事情。
     

我现在是以佛教徒的身分来说,身为佛教徒,我们会说,因为我们共同的福报,所以我们投生在一个仍有“佛、法、僧”概念的时代和地点,或至少仍有“佛”的概念。所谓缺乏福德可能小至当一个老师正要传授深奥的教法时,你打盹了半秒钟,或者有人咳嗽,以致于你没听到。
     

基本上,任何带你趋近实相的行为或情境,就是“福德”。那么我们需要怎么做呢?修行之道因而铺展出来。因为我们需要更接近实相,任何带我们越接近实相的事,我们要试着去作;任何带我们远离实相的事情,我们尽量避免。


【温馨提示】:精彩文章可快捷查询

回复“数字”即可查看相关内容:

【01**】西藏画卷 【02**】精彩视频

【03**】精彩文章 【04**】音乐欣赏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